15分鐘便民生活圈,是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,服務半徑為步行15分鐘左右范圍內,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等為目標,以多業態集聚形成的社區商圈。建設便民生活圈就是圍繞社區居民15分鐘步行可達范圍內,打造"宜居、宜業、宜游、宜學、宜養"的生活圈,形成安全、友好、舒適、幸福的公共生活空間,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,進一步完善城市治理體系,提高城市功能品質,提升人民生活質量都具有非常重要意義。
為此,建議:
一、摸清底子,當好規劃的"先遣兵"
建議政府有關部門牽頭組織,以社區為單位,扎實開展摸底調研。一是對轄區各類服務資源進行普遍摸查,對轄區內現有便民市場、運動場地、文化活動中心、社區服務中心、托教機構、醫療服務機構、養老服務機構等進行摸底排查、登記造冊。二是對居民的服務需求開展調查摸底,把聚焦"一老一小"家門口的生活需求作為重點考慮因素之一,采取上門走訪、問卷調查、集體座談等形式,了解各類群眾的需求和期盼,并梳理歸納成需求清單。從而精準掌握城市已有資源和群眾需求"兩個"底子,為統籌制定建設規劃做好準備、當好"先遣兵"。
二、科學謀劃,做好建設的"規劃師"
建議由各級政府牽頭主導規劃,根據所摸清的"兩個"底子以及所在城市特點、居民生活習慣、已有的服務功能和可持續發展評估等實際情況,堅持以人民為中心,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,不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。采取集約化原則,科學制定"15分鐘便民生活圈"總體規劃,因地制宜制定建設標準、遴選標準、服務標準,按照'缺什么補什么'的原則,重點關注居民的喜好需求,按照"一圈一策"的標準,擬定便民服務、教育、體育、醫療衛生、社區管理等業態布局計劃,科學精細精準做好便民生活圈的規劃,切切實實把便民生活圈打造成"民心工程"。
三、試點引領,做好運營的"裁判員"
借鑒已經建成試點城市的成功經驗,采取"先易后難、虛擬引入、推行試點、帶動推廣"的方式,引導有條件的社區先推出虛擬便民生活圈平臺,輔以一定的優惠政策,吸引有關單位、商家積極進駐開展服務,引入有實力的企業或專業機構來參與主導便民生活圈的建設和管理,通過"邊試點、邊評估、邊總結、邊推廣"的方式,逐步用成功經驗和做法,帶動打造更多便民生活圈,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同時,在指導15分鐘生活圈建設運營過程中,要始終堅持"市場化"取向,只當"裁判員",不當"運動員",積極引導推廣專業化托管、連鎖經營、農超對接、店倉配一體等成熟模式,進行差異化、特色化經營,不斷提升服務品質,確保15分鐘生活圈能夠長期、可持續的運轉,真正做到利國利民。
四、創新業態,賦能城市的"煙火氣"
強化業態創新和新技術運用,鼓勵數字化賦能。應用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物聯網等先進信息技術,為線下實體經濟主體提供營銷、信息、數字化工具等免費或讓利服務,引導其升級成"城市零售新實體",實現線上線下融合、店配宅配融合,更大程度發揮城市運行中"毛細血管"的作用,讓出門買菜、購藥或送菜、送藥上門等日常需求能在15分鐘內實現"雙向奔赴";并鼓勵"一店多能",搭載代扣代繳、代收代發、租賃等項目,提升便民服務功能,為城市增添溫柔底色。構建城市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務平臺(小程序或APP),整合本地商戶資源,接入購物、餐飲、休閑、文化、養老、托育、家政等線上功能,提供周邊商品和服務搜索、信息查詢、生活繳費、地理導航及線上發券、線下兌換等免費服務,打造集約式發展"便民生活圈",讓城市"煙火氣"更足、居民幸福感更強,真正實現幸福就"近在咫尺"。(民進商洛市委會陳素娟反映)
關于加快推進"15分鐘便民生活圈"建設的建議
更新時間:2023-07-03 08:59:46 來源:
上一篇:擴充服務項目提高優待證“含金量”
下一篇:最后一頁
分享到:
收藏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