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同守護人類的文化記憶
——中意古老圖書館挖掘交流合作潛力
在“海上絲綢之路”兩端,坐落著兩座古老的圖書館——中國寧波的天一閣、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梅迪奇·洛倫佐圖書館。歷經四百余年的風雨,兩座圖書館在保持原有的建筑和藏書外,不斷發展,守護發揚人類共同的文化記憶。
1561年,明代兵部右侍郎范欽在結束仕途回到家鄉寧波后開始修建天一閣,以珍藏其畢生收集的書籍,為中國留下這座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。
“江南潮濕多雨,天一閣如今還保持著建閣時木結構二層樓的模樣,殊為不易。”天一閣博物院院長莊立臻說,如今天一閣保護范圍從新中國成立初的2000多平方米擴展到3萬平方米,藏書量從7萬卷增至30萬卷。
在天一閣,莊立臻向記者展示了天一閣珍藏的一幅清代銅版畫《平定回部得勝圖》。這套銅版畫由清代宮廷畫家、意大利人郎世寧領銜創作,再送到歐洲制版完成,堪稱中西合璧的杰作。
1571年,在佛羅倫薩市中心的廣場上,梅迪奇家族修建的梅迪奇·洛倫佐圖書館正式開放。該館由米開朗琪羅設計,擁有一間400多平方米、古典風格的閱讀室,收藏有超過1.1萬冊的手抄本和4500冊的早期印刷書籍。
“無論世界如何變化,無論人類保存文化的手段如何更迭,書籍始終是人類文明中最值得珍視的部分之一。藏書樓作為實體書籍保存的主要載體,具有獨特的珍藏人類共同記憶的文化和歷史價值。”2022年11月,梅迪奇·洛倫佐圖書館館長西爾維婭·希皮奧尼在參加天一閣舉辦的一次藏書樓“云端對話”活動時如此表示。
希皮奧尼說:“我們將積極致力于書樓的保護、藏書的研究和藏書文化的傳播,積極推動當代書籍文化的建設與發展,守護人類最獨特的文化記憶是我們共同的使命和責任。”
雖遠隔千山萬水,但守護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,這是兩座圖書館一致的信念和使命。
近年來,梅迪奇·洛倫佐圖書館除了對現有圖書等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外,還加快了現代化腳步,對館藏手稿以及現代館藏書籍進行數字化,并為讀者開設遠程文化課程。
同時,天一閣也在采取現代化手段對館藏古籍進行掃描,建成古籍數字資源庫,建設恒溫恒濕的現代化古籍庫房,為文物存放創造更安全穩定的環境。
“讀者在不接觸古籍實物的情況下,同樣能夠研究和利用古籍。如今每年有超過20萬人次訪問我們的資源庫網站,有效解決了古籍保存和使用之間的矛盾。”莊立臻說。
“希望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,大家能夠更關心紙本書籍和藏書樓,一起加入愛書、讀書、藏書、護書、修書、傳書的隊伍,讓我們的書香傳播得更遠,讓中華優秀典籍的力量去影響到更多人。”莊立臻說。
如今,兩座圖書館正在挖掘交流合作的潛力,例如攜手進行書樓保護、藏書研究和藏書文化傳播,推動當代書籍文化的建設與發展,探索建立人員互訪、藏品互展、經驗互鑒、成果分享等多種交流機制,搭建多渠道、寬領域的互動平臺,促進彼此共同發展。
“近期,我們正在與梅迪奇·洛倫佐圖書館溝通,準備在5月中旬開展關于‘修書人’的對話。” 莊立臻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