委員說·關鍵詞:特色農業助力鄉村振興
鄉村振興靠產業,產業振興靠特色。“十四五”時期,特色現代農業如何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,聽聽委員怎么說——軒洪亮:做優做強縣域特色產業集群
培育壯大特色產業集群,是做大做強縣域經濟的關鍵。省政協委員、陜西福瑞特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軒洪亮在調研中發現,傳統“名、特、優”產品由于缺乏專業化和批量生產,不能形成明顯的市場優勢和快速的集聚發展。“特色產品要形成巨大的經濟優勢,必須依托大規模的產業開發,人才、資源等高度聚集,專業化整合區域經濟結構,進而形成特色鮮明的優勢產業。”他說。
軒洪亮認為,發展特色產業不能盲目追求數量的增加,要以產業規模擴張、標準化生產、農民綜合素質與組織化程度提高、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為基礎,以提高特色產品產量和品質為中心,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,使“趨同類”產業加速向特色產業轉型聚集,大幅提升特色農業的綜合發展水平。
“特色農產品就是地域的特色名片。”軒洪亮認為,開發特色產品要注重“人無我有、人有我優”,通過技術革新,培育實現“人優我特、人優我新”。他建議,要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基礎上,優化栽培技術、品種資源,為原有特色產品賦予新的內容,以“新奇”吸引更多的產品消費者;時令、鮮食產品上市要提早占領市場,以“早”俘獲消費者芳心;在農產品種植、生產、加工、運輸、貯藏等過程實行全程質量監控,將技術手段和法律手段有機結合,標準化組織、監管生產過程,提升產品品質,以“優”讓消費者放心。
馮永忠:加大“土特產”科技創新投入
“土特產”是鄉村富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發展“土特產”產業是實現農民增收、鄉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。
省政協委員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鄉村振興學院院長馮永忠指出,我省橫跨三個氣候帶,陜北、關中、陜南區域“土特產”類型豐富多樣,但目前存在“土特產”內涵界定不清晰、生產體系和標準不健全、市場準入機制不完善等問題。
“一些‘土特產’生產開發以小作坊為主,行業準入門檻比較低,生產工藝基本上以經驗為主。”馮永忠建議,加強對“土特產”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和完善,為推動“土特產”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依據;在厘清“土特產”清單的基礎上,構建“土特產”生產標準體系,規范生產過程、產品行業標準;創新“土特產”市場準入機制,根據地域特色、文化特色、民族特色等,為“土特產”健康發展開辟專門的市場準入渠道。
馮永忠在調研中發現,很多“土特產”因地域受限、經濟效益不高,造成科技投入不足、缺乏產品創新研發、核心競爭力較低。他建議,梳理“土特產”發展的科技瓶頸,把提高“土特產”科技創新納入到省、市級科技計劃之中,鼓勵企業加大“土特產”科技創新投入,為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。
郭小衛:以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業發展
龍頭企業是連接市場和農戶的紐帶,其經濟實力的強弱和帶動能力的大小,直接決定著產業化經營的規模和成效。省政協委員、陜西遠大電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小衛認為,發展鄉村特色產業,關鍵是要持續推動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。
郭小衛建議,要從資金扶持、信貸支持和稅收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,優化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,加快培育一批關聯度大、科技含量高、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。要利用民間資本,從種養運銷大戶中培育新的龍頭企業;采取兼并重組,實現小規模向大規模轉變。
“要改變發展思路,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帶動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,在有機結合中建立集農產品生產加工、休閑觀光農業、特色產品銷售等為一體的產業集群。”郭小衛建議,創新農旅融合發展的市場運作模式,發揮好政府的引導作用,科學制定產業融合發展規劃,建立健全產業融合發展的管理體系;整合分散于農業生產、農產品加工流通、休閑農業開發等領域的扶持政策,發揮資金合力作用,通過“農旅結合、以農促旅、以旅強農”創新業態,實現鄉村產業振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