柞水縣政協委員工作室建設以來,堅持“組織實施有計劃、立足委員有特色、明確功能有作用、為民發力有情懷、完善機制有保障、團結各方有影響”原則,以“鎮辦全覆蓋、界別重點建、委員全入駐、活動顯成效”的思路,在“建管用”上下功夫,推動政協工作向基層延伸。
界別特色建好聯系群眾的“橋梁”
柞水縣政協成立了以縣政協主席為組長的領導小組,實行縣政協領導班子成員每人包抓1個示范點建設、委辦主任包抓界別委員工作室建設、鎮辦黨委書記包抓鎮辦區域委員工作室建設的“三包”責任制,確保工作室建設有序進行。
縣政協堅持委員工作室“學習交流的園地、聯系群眾的橋梁、社情民意的窗口、協商議政的平臺、凝聚共識的載體”功能定位,確定有人員、有標識、有制度、有組織架構圖、有工作室成員形象墻和聯系方式、有辦公設施、有活動經費、有活動開展和檔案資料“八有”標準,依托現有黨員活動室、會議室、閱覽室等資源配套與委員工作室共享,架起標準化、規范化聯系群眾的“橋梁”。
縣政協利用委員不同行業背景、界別領域、特長經驗,打造不同界別特色、區域特色、專業特色的委員工作室,建成委員工作室14個,其中區域委員工作室9個、界別委員工作室5個,覆蓋全體147名委員,把工作室建到了旅游景區、醫院、書店、企業等地,打通政協委員聯系群眾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制度規范管好委員履職的平臺
柞水縣政協堅持品牌化打造、規范化運作、專業化管理,促進委員工作室建設出實效,保障委員工作室履職活動有章可循,讓委員履職有熱度、有溫度、有保障。
運行有據,制度保障管理規范??h政協建立了《政協委員工作室工作制度》《委員工作室定期接待走訪制度》《社情民意信息收集反饋機制》《柞水縣政協“微協商”工作導引》《柞水縣政協社情民意報送工作導引》等制度,使委員工作室運行更規范、工作更有保障、活動更具特色、管理更加規范。
履職承諾,嚴格規范委員履職??h政協建立定期接待走訪、收集社情民意和辦理反饋等工作制度,制定“每周接待一次群眾,每月組織一次集體學習,每季度收集上報一批社情民意信息,每半年至少開展一次‘微協商’、為群眾辦一件實事、形成一項調研成果”的“六個一”履職承諾機制,讓委員工作室實現常態化管理。
職責明晰,日??己死卫伟殃P??h政協建立并規范委員工作室履職日志等基礎臺賬,制定委員檔案、駐室接待情況記錄簿、民情信息簿、民意懇談會議記錄簿和學習培訓登記簿“一檔四簿”,對工作室活動開展情況實行考核,對于連續兩年考核不合格的委員工作室予以撤銷,推動工作室活動常態化、高質量運行。
以民為本用好干實事的窗口
柞水縣政協搭建“以民為本”的平臺,讓委員在服務群眾中發揮好作用,寫好寫實履職作業。
縣政協以委員工作室為媒介,探索“互聯網+”履職新模式,通過實行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,圍繞群眾關注的城區師生馬路通行安全、高鐵建設移民安置等熱點,開展“微議政”“微協商”“微監督”27次,推動解決實際問題18個。
縣政協以委員工作室為載體,結合委員專業特點和掌握的資源,組織開展政策咨詢、法律援助、糾紛調解等內容豐富、形式多樣、特色鮮明的主題活動,開展邊遠村“問診送藥”6期,診療困難群眾1370人次,組織農技培訓3場次,以實際行動解決好人民群眾“急難愁盼”問題。
縣政協以委員工作室為單元,發揮界別資源優勢,定期組織開展送文化、送教育、送健康、送體育、送科技、送法律、送慈善愛心等基層活動,走訪百名殘疾人、百名老黨員、百名退伍老軍人、百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,走訪慰問群眾2600余人、義診1800余人、捐贈物資價值60余萬元。
縣政協以委員工作室為載體,定期邀請政協委員、專家學者、政府部門相關人員和熱心市民群眾等參與協商,議熱點、廣協商、提建議,反映社情民意信息220條,切實用好委員工作室,寫實寫深委員作業。
柞水縣政協:建好委員工作室 當好群眾貼心人
更新時間:2023-07-04 15:33:40 來源:各界導報 作者: 王斌 寇靜 吳函
上一篇:山陽縣政協召開十屆八次常委會議
下一篇:最后一頁
分享到:
收藏
